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二部分

 

在我们上一篇博客文章中,我们讲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科学家职业生涯、他逃离纳粹德国的故事、他对犹太民族尤其是以色列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切。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在他的第二故乡——美国的生活。和20世纪初绝大多数的德国犹太人一样,爱因斯坦并不是犹太教的信徒。这也意味着他并不遵守那些古老的犹太传统和习俗,如参加会堂礼拜、庆祝犹太节日、吃洁食等。尽管如此,他和其他所有犹太人一样,无论身处何地,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团结感。爱因斯坦视犹太人为自己的族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二部分

作者:孔慕仁教授

译者:李梦晨

 

 

在我们上一篇博客文章中,我们讲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科学家职业生涯、他逃离纳粹德国的故事、他对犹太民族尤其是以色列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切。爱因斯坦一生中(1879-1955)只在1922年时去过一次以色列,彼时以色列还是英国的摄政领地,并且名字也不是以色列而是阿拉伯语中的巴勒斯坦(Palestine)。尽管这样,爱因斯坦一直与在以色列的犹太同胞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自1925年以色列最重要的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成立以来,爱因斯坦就一直深入地参与到其建设之中。在1952年,他甚至收到了希望他出任以色列总统的任命书。以色列总统这一职位是象征性的,担任者在世界领域代表着犹太民族自己的国家。爱因斯坦谢绝了这一邀请。在他的回信中,他深表愧意,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履行这一国家义务。他解释说,自己并不适合做政治领袖,即便这一职位只是象征性的礼节职位。

爱因斯坦自1913年起就在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任职,并表现出色。1921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给德国带来了莫大的荣誉。然而,在1933年,他在德国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这一年,纳粹上台,所有的犹太教授都被撤去学术职位。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爱因斯坦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935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再度开启了他另一段学术生涯,直至1955年辞世。

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在他的第二故乡——美国的生活。

爱因斯坦与妻子艾尔莎(Elsa),摄于1921年他们首次乘船到访美国。

 

一、爱因斯坦与犹太教错综复杂的关系

和20世纪初绝大多数的德国犹太人一样,爱因斯坦并不是犹太教的信徒。这也意味着他并不遵守那些古老的犹太传统和习俗,如参加会堂礼拜、庆祝犹太节日、吃洁食等。尽管如此,他和其他所有犹太人一样,无论身处何地,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团结感。爱因斯坦视犹太人为自己的族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从始至终都坚定地支持着以色列复国与发展的事业。事实上,尽管有许多虔诚的犹太教少数派别生活在以色列,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都不信教。有的人严格而虔诚地遵守古老的律法,而更多身处以色列的犹太人都为了融入现代社会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将会是我们另一篇博文的主题。

 

二、对上帝的概念

如圣经所记载的那样,信仰上帝是犹太教的核心教条之一。这一教条虽然看起来简单而又直接,但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衍生出不同的诠释。我们曾在《犹太人眼中的上帝》中提到,除了圣经中的记述,犹太哲学家在过去一千多年里对上帝的概念做出了很多抽象的解释。他们认为,圣经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而是要从哲学的层面去开展解读。

犹太哲学家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理解爱因斯坦对于上帝的看法。爱因斯坦曾对这一问题给出过最简洁、直接的回复。1929年,纽约一位著名的拉比赫伯特·戈尔茨坦(Herbert Goldstein)给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发去一封电报,电报中写着一个问题“你相信上帝吗”。在那时,电报是按字计费的,戈尔茨坦为爱因斯坦的回信预付了50字的费用,而爱因斯坦一共只回复了32个字:“我信仰史宾诺莎的上帝,他以万物之秩序示现,不会干涉人的命运和行为。”(本译文摘自爱因斯坦中文传记《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原文32个词为:“I believe in Spinoza’s God,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lawful harmony of all that exists, but not in a God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e fate and the doings of mankind.”)

在这封回信里,爱因斯坦提到了犹太哲学家本尼迪克特·史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的理论。史宾诺莎相信,上帝是自然世界中物理规律和谐的体现。爱因斯坦以他的物理科学研究来理解这些定律,但他也明白这些规律或许将永远蒙着那层神秘的面纱。

1932年8月,爱因斯坦写下了下面这些有关上帝的话:

“对神秘的体验感或许是一个人能拥有的最美丽、最深刻的经历。它构成一个宗教的基本,也是所有严肃艺术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我看来,从未有过宗教式神秘体验的人,即便是活着,生活也是缺乏色彩的。要意识到,在任何可以被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我们的心灵无法把握的东西,其美丽和崇高只能间接地被我们感知,这就是宗教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虔诚的。对我来说,对这些神秘事物感到讶异,也足够了,我只想谦卑地用我的心去领会一个高于世间万物的形象。”

 

三、爱因斯坦对犹太人的想法

在爱因斯坦看来,圣经是一些“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他认为犹太教信仰主要是一种迷信。在这一方面看来,他折射出了当时欧洲许多科学家和受过教育者的想法。

圣经记载,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这就像在说他们是最受上帝喜悦的族群一样。传统的犹太信仰认为,大约公元前1250年,上帝使在埃及地受奴役的以色列人得释放,安居在古以色列国,并顾看他们在公元前950年左右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公元70年圣殿被罗马人摧毁后,上帝仍继续荫蔽散居和流亡各地的犹太人。1948年,现代以色列复国,虔诚的犹太人将其也归功于上帝。

爱因斯坦确然对他的犹太同胞感到一种自然的亲密感。犹太民族是他的手足、大家庭,即便他不认为犹太民族在生物学或是基因上和其他民族有着什么根本的不同。爱因斯坦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这一想法纯粹是一种迷信,他说:

“我很高兴成为犹太人,我对这个民族的思想也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但犹太民族和其他民族并无什么特别的品质。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他们也并没有比其他的人类群体更优越,虽然犹太人确实因为其弱势而有幸对人类最可怕的癌症免疫。(笔者注:“最可怕的癌症”在这里喻指人类争权夺利,不惜以武力手段实现目的之恶习。)除此之外,我看不出一点犹太人‘被上帝拣选’的迹象。”

这里,爱因斯坦所说的“弱势”指的是犹太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因此缺乏政治权力。他们无法通过武力达成目标,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取得进步。

 

四、叶史瓦大学

爱因斯坦和他的犹太同胞有着诸多紧密联系,其中之一就体现在他对美国最重要的犹太大学——叶史瓦大学的支持。

爱因斯坦在他的办公室里和叶史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塞缪尔·贝尔金博士(Dr. Samuel Belkin)和其他客人,摄于1950年前后。

 

犹太人在欧洲受到诸多限制,他们只能举办教授犹太经典的学校,不能建立教授科学、数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对于犹太人来说,想要学习这些课程,只能进入非犹太人建立的大学,还要面对随之而来的人们对犹太民族的歧视。伯纳德·瑞维尔博士(Dr. Bernard Revel)于1915年在美国成立的一所大学——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实现了在犹太人自己的大学中教授着各项课程。瑞维尔博士作为叶史瓦大学的首任校长,一直担任着这个职位直到1940年辞世。

在建立之初,叶史瓦大学主要招收犹太裔的学生。但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叶史瓦大学逐步发展,其优秀的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名声远扬,有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裔学生递出申请并成功入学。近年新成立的卡茨科学与健康学院(Katz School of Science and Health)就录取了很多中国学生,他们来到叶史瓦大学修读言语病理学、数据分析和数字营销等学科的硕士学位。叶史瓦大学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交流的一大中心,这一点或许能让爱因斯坦为之骄傲,也可能令他感到惊讶。

爱因斯坦是一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许多大学和组织机构都希望能争取到他的加入。他以他革命性的著名物理学理论闻名遐迩,即便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他复杂的科学解释,但大家都知道他的头脑绝顶聪明。虽然如此,爱因斯坦始终保持谦逊,他从不以名利为目标,过着低调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专注科学研究,因此常常拒绝接受奖项和荣誉。

对于爱因斯坦这样低调的作风而言,叶史瓦大学却是一个例外,他与叶史瓦大学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到美国的第一年,爱因斯坦就对这所大学所承载的特殊使命有所了解。

这是爱因斯坦在1934年6月写给瑞维尔博士的两页信。

 

以下是信的节选:

“我想我有责任在此说明,我充分信任叶史瓦大学使命之重要性。我相信,建立犹太人自己的科学研究机构,尤其是非宗教性质的研究机构,是我们建立自尊的需要。就算是为了那些在非犹太背景的研究机构中饱受歧视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我们也应当去争取摆脱被支配的地位,实现成为出力的一份子的愿景。更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争取获得文化自主性既是可取的也是正当的立场。

叶史瓦大学在这一方面已经成功地开了一个好头……为在美国的犹太人提供了诸多服务,是光辉的典范”

爱因斯坦坚定地相信,除了经文典籍以外,教授犹太青年科学、医学和人文学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对他来说,这关乎犹太人在非犹太社会中生活的自尊问题。他相信,成为科学研究的引领者,发挥出潜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对于犹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934年6月,尽管爱因斯坦未能参加仪式,但他同意在这一年的10月接受叶史瓦大学的荣誉学位。这也是他对叶史瓦大学表达支持的方式之一。

这张照片摄于1934年10月8日,爱因斯坦接受叶史瓦大学的荣誉学位。在他的右手边是伯纳德·瑞威尔博士,也就是叶史瓦大学的首任校长;左手边是时任纽约州州长赫伯特·里曼先生(Herbert Liman)。

 

五、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

当时,许多慕名而来的大学都希望能得到爱因斯坦的支持,但只有一间学院被冠以爱因斯坦的名字,这就是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

1951年,爱因斯坦给叶史瓦大学时任校长贝尔金博士(也就是第二任校长,第一任校长于1940年辞世)去信。在信件的开头,他写道:“听说叶史瓦大学正在筹建一所医学院,我感到非常满意。”在这封信中,他表达了对叶史瓦大学医学院的无限期待,说这样的一间医学院将是独一无二的,它将承载叶史瓦大学投身于艺术与科学的印迹,也将代表大家对于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一致努力,它将对一切宗教背景和种族的学生敞开怀抱。

这张照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照片中是爱因斯坦和贝尔金校长,还有其他的大学的任职人员一起审阅叶史瓦大学医学院的建设计划。

当时许多的犹太裔商人为这所医学院的建立慷慨解囊,共同谋划。1953年,爱因斯坦正式同意命名其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1953年10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破土动工。两年后的1955年9月12日,学院迎来了首批学生,这个班级由53名男同学和3名女同学组成。在50年代,女性接受医学教育成为医生是很少见的。在这所医学院此后的发展历程中,其招收学生的性别比例逐渐平衡起来。到今年,这一学院已经培养了近9000名医学博士研究生(MD)和1600名双博士学位研究生(MD-PhD)。虽然早期学院大多招收犹太学生,但现在的学院已向着多元化发展,有着来自各个族裔的学生。

爱因斯坦见证了这间医学院的成立,却没有看到它迎来首批学生。1955年4月18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斯人已去,其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的遗产将永为流传。

从建立之初到今天,爱因斯坦医学院持续地蓬勃发展着。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的家人捐赠了一百余万美金,用于在爱因斯坦医学院建立智力残疾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约翰·肯尼迪总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总统,他于1963遭到暗杀,一时间举国哀悼。肯尼迪总统的大姐罗斯玛丽因为患有精神疾病,长期住在精神病院里,因此这一中心的建设在肯尼迪家族的人看来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慈善事业)。这一中心的奠基仪式上,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肯尼迪兄弟的母亲罗斯·肯尼迪、叶史瓦大学的校长和委员会成员出席(见下图)。

202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总计收到了8328份入学申请,经过层层选拔,有183名学生最终收到了录取通知。这所医学院是叶史瓦大学最为之自豪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这位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