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中国新年和犹太新年

 

中国春节的起源包含有谢天地神灵、祖先崇拜、神话故事、祭祀活动以及祈福辟邪的因素。对于兼具信仰和世俗两种成分中国新年来说,我们也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春节反映出长久以来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和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人民来说,庄严仪式使人们保持了对节日的尊重和敬畏,从而使得家庭的秩序得以巩固,提醒人们除旧布新、领悟亲情、感恩图报。从另一方面来讲,节日期间的欢愉气氛亦让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得到放松和调节,为来年的奋斗积蓄力量。犹太人的新年则具有颇为鲜明的宗教色彩,它起源于犹太人独特的民族经历和宗教信仰,还可以在犹太宗教经典中找到新年的依据。犹太新年需要忏悔,并且新年与随后的敬畏十日、赎罪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节日带来些许肃穆的意味,但从整体上来说犹太新年辞旧迎新,纪念上帝创造天地、纪念虔诚的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主旋律还是轻松欢快的,表达出犹太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中国新年和犹太新年

作者庄世涛

 

来自孔教授(犹太文化系列博客作者)的提醒:本文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的庄世涛同学撰写;基于前两篇博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和犹太新年的异同。

节日作为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缩影和典型表现形式。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神话传说、对某人某事纪念等都可以作为起源性因素,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而催生出各种各样的节日。同一节日在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中表现出的相像、差异之处昭示着两个民族的文化基础既有相通之处,又是各具特色、各有其特殊性的。中国农历新年刚刚结束,节日的气氛还未完全消散,我们合时宜地选择“新年节日”作为比较的对象,试探两个民族庆祝新年的异同。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更为精确地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又称农历新年,在口头上多称其为新春、新岁、过年等。从狭义上讲,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的(在公历2021年的2月12日)凌晨0点至晚上24点这一天。农历是古代中国人独有的历法,可类比犹太历法进行理解。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阴阳合历,根据月亮圆缺周期记月,并通过添加闰月(附加月)的方式,使历法周期与太阳的周期一致。如此一来来,月的朔望与四季的变换都在历法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对于春节的准备工作最早可以起始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的小年,最晚结束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巧合的是,庆祝春节的时候,人们从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就正式开始了,持续到春节当天的傍晚才告一段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似乎是用“犹太人的一天”庆祝了自己的春节。(犹太人的一天从日落开始)

犹太人的新年叫做Rosh Hashanah,在希伯来语中是“岁首”的意思,始于犹太教历(又称犹太寺历)的七月初一,这一天同时又是犹太民历的初一,换算成公历位于9月至10月上旬之间某天的日落至次日的日落。除改革派犹太人庆祝一天外,一般需要庆祝两天。如刚才提到的,犹太人目前的历法存在教历和民历的区分。犹太教历的出现要早于民历,根据《出埃及记》第12章第2节记载,耶和华在埃及晓谕摩西和亚伦:“你们要以本月为正月,为一年之首。”据此,为了在宗教意义上纪念摆脱奴役、获得新生,教历把出埃及事件所在的亚笔月作为一年的首个月,新年所在的提市黎月为7月。据说在第二圣殿以后,以色列民间产生了犹太新历。新历将提市黎月(教历7月)视为一年之首。如此,新历的正月处于丰收的秋季,更加符合犹太人的生产和生活节奏。在当下的以色列,民间和官方各个机构,比如通信公司、报纸等用犹太民历来推算节日,计算法律文书、合同的有效期。

 

 

 

(外环为犹太教历纪年法,内环为公历纪年法)

提到契约、合同,我们都知道犹太教规强调重信守约,契约神圣不可侵犯。谁要是无缘无故毁约,或者不照合同执行,就是对神的亵渎,不尊敬神的人必遭神的惩罚。对于特别虔诚的犹太人来说,他们认为一年之中随口说出去的话也应被视作誓言来遵守。在新年来临之前,即夜幕降临之前,他们会进行一个“废除誓言”(Hatarat nedarim)的仪式。在该仪式中,请求者需要安排3个人组成模拟的审判法庭,法庭听从请求者的陈述后准许他废弃不经意许下的承诺。通过这个仪式,虔诚的犹太在一定程度上卸下了心里的负担,准备好坦诚的自己去度过新年以及之后的敬畏日(Days of Awe)和赎罪日(Yom Kippur)。

谈回到中国春节,小年作为中国人庆祝春节标志性起点,最重要的两个活动是祭灶和大扫除。祭灶顾名思义就是祭祀灶君。灶君又称灶王爷,传说是玉皇大帝派来的,自去年除夕就留在家中负责掌管灶火、管理各家饮食,后来又逐渐被赋予了考察人间善恶并以福祸相报。小年是灶君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的日子,送灶神的仪式被称为“送灶”或者“辞灶”,辞灶仪式按照习俗由一家中的男主人于晚上进行,辞灶人先将祭祀的食品摆在灶神的画像前,并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之后,这张已经在墙上贴了一年的画像将会被烧掉,随之一起烧掉的还有纸马、用纸叠的元宝,这样辞灶就完成了。一周后的除夕,新的灶君画像将会被重新贴在灶台附近,以示灶君被请回。在祭祀的食品当中,关东糖(又叫糖瓜)是最富趣味的食品。这种糖又甜又粘,男子将糖涂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以期望他“嘴甜”,升天后只能“言好事”。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类似于灶神的“审判”的意味,在犹太新年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犹太人相信,新年这一天上帝会审判的世人。对于“完全的义人”和“十足的恶人”,他们的判决结果十分明确并且立刻显现。但对于绝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他们的审判结果要记录在案并在九天后的赎罪日公布。从新年到赎罪日的十天时间被称为敬畏日。有的犹太人在新年之前就开始忏悔祈祷了。虔诚的犹太教徒会在新年这天的下午,去到有河边、海边等有水的地方,念诵《弥迦书》第7章的18-20节:“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耶和华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然后三次摇动衣边或者把口袋里的面包屑、石块象征性地扔到水里,这个简单的赎罪仪式被称为“塔什利赫”,希伯来语的意思是“抛弃”,借此犹太人希望罪恶能够被水流带走,自己得到宽恕。在以新年为起始的敬畏日期间,犹太人会反思自己一年来是否虔诚地践行了上帝的诫命,是否对身边的人犯下了过错。按照犹太教义,犹太人先要获得同胞们的原谅,而后才可以请求神的宽恕。同时,不宽恕他人的人,也不会被上帝所宽恕。犹太人在新年期间不仅要拜访周围的人请求原谅,也会力图原谅曾经冒犯过自己的人。正因如此,新年为犹太人之间、犹太人与上帝之间以及犹太人与自身进行和解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无论如何,能够顺利渡过新年,至少说明自己不是“十足的恶人”,对于这个结果,亲朋好友见面要互相庆贺。

小年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大扫除。大到住宅庭院,小至杯碗器具都被清洁打扫一遍,大人小孩也倾向于在小年沐浴、理发,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寓意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节日气氛最浓重的两天当数除夕和春节。除夕是农历的腊月的最后一天,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又称大年夜,大年三十。这一天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情:阖家团圆、祭祀祖先和守岁。

春节期间,在外的游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除夕之前回家与亲人团聚。举个例子,如果让中国人一年中只能选择一天与家人团聚,那么包含跨年钟声的这24小时将会是绝大多数人的坚定选择。这种团圆的习俗和愿望催生了以春节为中心,周期性的、前后约持续40天左右的全国性交通旅客运输高峰,被称为春运。2019年春运全中国旅客发送量29.8亿人次,比中国人口总数的两倍还要多。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运40日累计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下降50%。在当前疫情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提倡在工作地就地过年,因而2021年的春运规模预计仍将显著小于往年。

 

家庭是中国人社会的基础,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对过去扶养子女的付出和心血的最大肯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相较于财富,子孙满堂能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带来更大的欣慰和幸福感。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相对含蓄,很少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热烈的感情。年轻一辈,借此机会通过时间的陪伴、家务的劳作以及礼物的馈赠等实际行动来向父母表达感激与尊重。

在传承孝道方面,祭祖也是颇为重要的一个习俗。在古朴一些的农村,人们于中午时刻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宅院的正厅,陈列供品。然后到野外瞻拜祖墓或者去宗祠拜祖,在碑前摆放祭品、鸣放鞭炮,以示意祖先的灵魂回到家中一起过年。在新春钟声敲响的时刻,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表达自己对先辈的怀念和祝福。

除夕的下午是相对忙碌的时刻。男人和孩子们要贴红色的春联、窗花、福字,用文学的形式来抒发美好的愿望,增加节日喜庆的气氛。还要在门口挂红色的圆形灯笼,圆形寓意着团圆美满,红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在中国人的眼中,红色还具有喜庆、成功、正义的意涵,具有驱邪护身的作用。灯笼和其他灯火在这天将通宵不灭,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前途光明。

 

除夕傍晚时刻的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时候。饭菜的选择在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北方人过年习惯于在子时(23时-1时)吃饺子,饺子取谐音“交子”,意指新年和旧年的相交时刻,吃饺子被认为大吉大利。从形状上看,饺子像元宝,意味着生活富裕,包饺子象征着包住福运和财富。糖块或者硬币有时也被放进饺子里,寓意生活甜美或者财运亨通。南方除夕一般吃汤圆和年糕,前者象征团团圆圆,后者有黄色和白色的两种,分别代表黄金和白银,名字取谐音寓意“年年高”。此外,象征“红红火火”的火锅和“吉庆有余”的鱼在南方年夜饭的餐桌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犹太的新年晚宴之前,女主人点起蜡烛并祝祷,家人互相拥抱庆祝新年到来,男主人则在家宴初始之时为餐桌上的葡萄酒和面包祝福。犹太人用蘸了蜂蜜的苹果象征甜甜蜜蜜;用石榴表示对以色列的热爱,对613条诫命的重视;用南瓜意指对过往罪孽的裁决;鱼头(备而不吃)象征来年更加进步,做头不做尾;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还会用胡萝卜的谐音喻指增添自己的德行和荣耀,或者切成像金币一样的片状来象征财运旺盛。在节日食品的选择上,以食物的形状、口味、数量、产地、名称谐音等具体的、可感的特征来表达缅怀、希望、平安、富贵等美好的抽象含义,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体现了两个民族的相似之处。

 

 

晚饭后,中国家庭会围坐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称“守岁”。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有延长父母寿命的寓意。待到第二天的0时,随着各家各户爆竹声响起,新的一岁就开始了。这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以期望为孩童辟邪驱鬼,保佑他们的平安。

 

 

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当天的早晨,晚辈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要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吃过早饭,人们会走访自己的邻居朋友,互道新春快乐,万事如意。随后的几天里,较为年轻的晚辈将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逐次拜访家族中的长辈,送上自己的节日祝福和礼物。中国当前对于春节法定假期是从除夕至正月初六,所以,从正月初七开始,大部分人已经回归工作岗位。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正式结束,中国人正式从节日的气氛中回归日常的生产生活。

犹太新年除了具有阖家团圆、节日盛宴、瞻拜祖先、互道祝福等与中国新年相似的表现元素之外,还包含一项极富宗教色彩的仪式——圣堂集体祈祷并吹羊角号。

集体祈祷每天要举行三次。按照犹太教的要求,在庆祝重大节日期间,需要增加一次额外的站祷(Mussaf),犹太新年也不例外,该站祷与早祷一同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新年的额外站祷是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站祷,并且羊角号的吹奏,使得这次站祷的形式看起来最类似于歌剧。在内容上,除了提及回到以色列和重建圣殿之外,它还强调三个特有的主题:

王权(“Kingship”),即上帝是世界的主宰;

记忆(“Remembrances”),上帝记得人类的所有行为以及上帝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约定;

羊角号之音(“Sounding of the shofar”),意指上帝对于以色列人的启示和后者最终的救赎。

羊角号又被成为朔法尔(shofar),除新年的当天是安息日的情况之外,每次集体祈祷之后都要吹羊角号,一天之中羊角号被吹响的次数为100次或者101次。羊角号没有改变音调的装置,音的高低和长短依靠吹角人改变口型和控制气息进行调节,演奏方式可以分为1长音、3短音或者9个短断音。事实上,除最后一声必须为洪亮、响彻心灵的长音外,圣经对于吹角没有特别细致的规定,长短音通常可以任意搭配。此外,吹角人在吹奏之前通常需要穿上象征纯洁的白袍。《利未记》23章24节-25节记载道: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七月初一,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吹角做纪念,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这是圣经中首次出现的关于新年的规定,因此,犹太新年又被称为吹角节(Yom Teruah)。羊角号要求必须是弯曲的,取自未阉割的公羊。根据圣经记载,号声是上帝降临在西奈山晓谕百姓的前奏,也是授予十诫的前奏。在《出埃及记》19章13节中,耶和华晓谕摩西说“到角声拖长的时候,他们(百姓)才可到山根来。”;《出埃及记》19章19节:“角声渐渐地高而又高,摩西就说话,神有声音答应他。”悠扬号声被视为上帝权威的象征,昭示着上帝无处不在以及对人类的绝对统治,提醒着犹太人要忏悔自己的过去,遵耶和华为王,预示审判的到来、新年的到来,唤起每一个犹太人对上帝的敬畏,希望得到上帝的赐福和呵护。

 

中国春节的起源包含有谢天地神灵、祖先崇拜、神话故事、祭祀活动以及祈福辟邪的因素。对于兼具信仰和世俗两种成分中国新年来说,我们也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春节反映出长久以来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塑造和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人民来说,庄严仪式使人们保持了对节日的尊重和敬畏,从而使得家庭的秩序得以巩固,提醒人们除旧布新、领悟亲情、感恩图报。从另一方面来讲,节日期间的欢愉气氛亦让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得到放松和调节,为来年的奋斗积蓄力量。

犹太人的新年则具有颇为鲜明的宗教色彩,它起源于犹太人独特的民族经历和宗教信仰,还可以在犹太宗教经典中找到新年的依据。《尼希米记》第8章记载到,在结束巴比伦之囚回到耶路撒冷之后,以色列人听祭司以斯拉读律法书,回想自己因没有遵守上帝的诫命,招致惩罚而哭泣,省长尼希米、以斯拉以及利未人劝解民众当守今天为“神的圣日”,不要悲哀哭泣,要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这段经文对犹太新年的纪念性特征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得益于犹太人重信仰、守契约、读经典的民族特征,其名称、精神内核、仪式内容在古今之间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犹太新年需要忏悔,并且新年与随后的敬畏十日、赎罪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节日带来些许肃穆的意味,但从整体上来说犹太新年辞旧迎新,纪念上帝创造天地、纪念虔诚的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主旋律还是轻松欢快的,表达出犹太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中华民族的新年和犹太新年作为一种全民性、周期性的节日,每一次节日的庆祝都是一次对民众绝佳的教育机会。通过仪式活动,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不断的回顾自己的历史、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实践传统习俗,对维系民族情感、维持民族共同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