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安息日与一个神圣、平和喜悦的日子

安息日,犹太人每周的休息日。在这一天里,他们不使用手机,也不看电视,甚至不工作!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来说,即使我们认同安息日是一个用于陪伴家人的美妙日子,但要完全戒掉电子产品,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一次,中国留学生有幸在孔教授家里亲历了安息日晚餐,并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从苦难中走过千年的古老民族所传承的乐观精神。用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行为,却在这一晚被赋予了神圣与喜悦的仪式感。

 

安日息与一个神圣、平和喜悦的日子

作者:徐璐

收到孔慕仁教授的安息日晚餐邀请后,我重新拜读了一遍他的《安息日,每周的休息日》一文。在确保自己已经完全理解安息日的文化内涵之后,我和我的犹太朋友进行了一番讨论。她从初次登门拜访、礼物选择,到得体的着装,都为我一一作了建议。可以说她的这些贴心而又细致的建议,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犹太人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对安息日的看重。

怀着新奇而又喜悦的心情,我按响了孔教授家的门铃。他推开门的一瞬间,食物的香气也扑面而来。那一刻,身穿围裙的孔教授在眉宇间的睿智之外,更增添了父亲的和蔼,他招呼我们到厨房参观他正在烹饪的美食。我们当晚的主菜是牛肉,孔教授早已经提前做好了两大盒牛肉,并煮好了酱汁。看到他一个人在厨房翻炒烹饪,我们一行几人纷纷挽起衣袖参与其中。有人负责为沙拉备料,有人负责为牛肉浇汁,有人负责煎炒小土豆,有人负责切鱼饼,一切都是那样怡然与惬意。我们不再困扰于工作、学习与日常的琐事之中,只是安然地享受着平和快乐的午后时光。

我们一边烹饪,一边轻松地聊着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和安息日有关的话题。今天来孔教授家做客的人,大都是第一次体验犹太人的安息日。起初我们惊讶于正统的犹太人在安息日不使用手机,也不看电视,甚至不工作!因为这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来说,即使我们认同安息日是一个用于陪伴家人的美妙日子,但要完全戒掉电子产品,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虽然讲求孝道,也重视家庭,但我们的文化里却并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用于陪伴家人的日子。更多的时候,人们只能做到在某些重要的节假日回归家庭,那些时候大家也像安息日这般,与家人共同烹饪,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但遗憾的是,那只是在一年中仅有的几个节日才会出现的场景,而且通常人们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放下电子产品或是手边的紧急工作。这样想来,像犹太人这样,每周都能将安息日这一天完完全全地分给陪伴我们的家人,分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真是“奢侈”的享受啊!

闲话间,我们的晚餐就准备好了。因为孔教授事先已经给大家解释过安息日的仪式流程,所以每个人都开始期待古老的犹太习俗在我们面前被展示的这个时刻。首先,教授的小女儿Gila作为家中的女性,点燃了安息日蜡烛。(注:通常,孔教授的妻子会点燃安息日蜡烛。但这个周末,作为一名高中老师,她在学校的安排下带领学生们去了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他们正在那里帮助那些在飓风中房屋受损的人们。)在过去,这是安息日唯一的光源,虽然现代的家庭都用电来照明,但犹太家庭依然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俗。这其实也令我想到在中国,很多信仰佛教或是道教的家庭,也常常会在宗教节日和民俗节日当天,于神像前燃点蜡烛。可见,这些古老的习俗不仅在犹太民族中被传承着,在有着几千年文化的中国,也同样被传承着。

燃点蜡烛之后的第二项仪式是祈祷。因为疫情的原因,为了自己和他人健康,犹太人将去犹太会堂祈祷改为在各自家中祈祷。于是孔教授和他的小儿子Elisha便在客厅开始了祈祷,虽然他们是用希伯来语祈祷,我们无法理解祈祷的内容,但两人唱诵的旋律十分欢快,在场的每个人都被那轻松与愉快的氛围所吸引。那一瞬间,我仿佛感觉到了这个从苦难中走过千年的古老民族所传承的乐观精神。

祈祷之后,我们围坐在了餐桌旁。安息日的晚餐,犹太人会先唱一首圣歌欢迎圣天使,听着孔教授和他的家人吟唱圣歌,我突然发现这个晚上比我想象的更为欢乐与轻松。因为在中国,虽然很多人也保持着传统的信仰,相信神灵的存在,但我们除了在宗教场所和春节外,很少会在用餐的时候迎接神灵与我们共享丰盛的食物。这样想来,我们是把神灵想得太不食人间烟火了。当然,除此之外,这一餐饭确实也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仿佛很多年没有过这样平和的夜晚了,无论是和家人、朋友聚餐还是自己一个人的晚餐,工作都是离不开的话题,手机也是离不开的“伙伴”,而吃饭也只是行为本身,从不曾被赋予过这般神圣与喜悦,但这次的安息日晚餐却截然不同!

吟唱圣歌之后,孔教授和他的孩子们唱了一首希伯来歌曲,这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章。它赞美这个家庭的女人,赞颂她忠实地管理着这个家,培养了有礼貌和教养的孩子。显然,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男性在家庭中分担一些家务,但犹太人仍然非常重视作为家庭支柱的女主人。接下来,我们共同举起手中的红酒杯,听孔教授吟诵了一段祷词,并宣布安息日晚餐开始。随后,大家轮流离席按照犹太习俗约定的方式洗了手。再次回到餐桌上的我们要吃一种叫做哈啦(challah)的特殊面包,它是安息日的传统食物。吃过哈啦之后,大家便开始一道道地品尝安息日美食。首先是作为开胃菜的鱼饼,随后是孔教授精心为大家烹饪的鸡汤,而后是牛肉、土豆和蔬菜。这顿丰盛的晚餐我们足足吃了两三个小时。

席间孔教授为大家讲解了一些圣经故事,当问及犹太人的历史和家庭传承时,他俨然一位睿智的师长,为我们一一解答。对我而言,智慧的增长往往可以发生在每一个时刻——当我们翻看一本书、当我们被智者启迪、当我们经历着一段独特的体验。然而,在这个没有电子产品干扰的晚餐中,它们被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整个晚餐期间我都在思考一件有趣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一周七天,恨不得24小时和电子产品绑定的年轻人,自从今天下午踏进孔教授家的家门,竟没有一个人去查看自己手机上的消息。仿佛我们忘了自己还有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圈,一心只沉醉在这个曼妙的夜晚。这样说来,虽然安息日对于犹太人而言是古老的习俗,很多人甚至因此而断定犹太习俗过时了,但凭心而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有这样一天的存在,实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让难以回归传统生活的人们,永远有一个可以回归平和、回归家庭的契机。

就像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其实正在不断寻找与犹太安息日一样的传统文化之根,于是我们看到国学不断复兴,经典吟诵的节目越来越受追捧,汉服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番热潮,古老的中国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因此,回看旧的价值观念,也许并不总是要辩出一个是非曲直,而只是更多地需要我们内省,真正唤回值得我们珍视的理念,因为也许先贤们的一些理念并不曾过时。

正餐之后,我们又沏了一壶正宗的中国茶,甜品与茶是安息日晚餐中的最后一项。用餐完毕,孔教授和家人共同祈祷,感谢上帝赐予大家食物。一餐饭,一席欢笑,而后手捧一盏芳香四溢的清茶,我们或是交谈、或是侧耳倾听。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的不只是一个普通夜晚的美好,更是安息日独有的宁静闲适与平和、喜悦。

踏着夜色,我们陆续与孔教授一家作别。回家的路上,Allen说这一晚令她感慨万千。她说在餐桌上听着教授给大家讲犹太历史,以及犹太人虔诚的信仰令她大为震撼。她慨叹道:“作为节日,安息日是以色列人与上帝订立的约定,是神圣不可以更改的。与其说它是工作后体力的休息,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与陶冶。”她甚至决定以后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闲给自己和家人。听完她的这一番感慨,我不禁想到今晚的另一位客人,来自罗格斯大学的Alexander,虽然她是中犹混血,但她仍旧被今晚所感染。她说,“我也来自犹太家庭,但是每个犹太家庭庆祝安息日的方式不太一样。这次在教授家的庆祝仪式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新的经历。比如这一天,太阳下山后不能开火做饭,比如吃饭前用希伯来语合唱的歌,都让整个安息日与众不同,有着浓浓的宗教气息。”

其实陷入沉思的又何止是他们俩呢,一直以来我也不断慨叹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却忽略了它也不断侵蚀着我们可以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此外,工作之余的我们又总是无形中在虚拟的社交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而不肯花时间陪伴身边爱我们、珍视我们的家人。这一次安息日晚餐也开始令我思考,科技助力现代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拿什么去为内心柔软的情感和家庭争得一席之地。也许,停下匆促的脚步,凝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们才能拥有最珍贵与非凡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