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不经彻骨寒,怎得梅花香?——芝加哥访谈

几天前,阳光下的芝加哥,我们走访了斯莫尔女士(CHAYA SMALL),一位出生在波兰、曾流亡于日本和中国上海的犹太女士。87岁的斯莫尔女士深深地热爱中国文化,她的家竟然像我在北京的家一样,充满了中国气息。。。。生离死别的痛,曾经重重地打击了斯莫尔女士一家,从弗拉迪沃斯托克逃亡到日本又辗转到中国上海,这一路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

 

 

不经彻骨寒,怎得梅花香?——芝加哥访谈

作者:周茜

午后坐在纽约的家里,窗外是飓风亨利带来的连绵不绝的雨,耳畔是匈牙利奏鸣曲流畅而激昂的旋律,仿佛80年前风雨中逃离欧洲的犹太人的心情,饱含着悲伤与不舍但又从未放弃希望。

斯莫尔女士家入口玄关的中国刺绣作品“富泽吾家”

柜子里摆放的是金属人力车的小摆件

 

几天前,阳光下的芝加哥,我们走访了斯莫尔女士(CHAYA SMALL),一位出生在波兰、曾流亡于日本和中国上海的犹太女士。87岁的斯莫尔女士深深地热爱中国文化,她的家竟然像我在北京的家一样,充满了中国气息。入口左侧有她的女儿亲手制作的十字绣作品“富泽吾家”、书房墙上挂着贵妃醉酒的画卷、餐厅里摆着花开富贵的花瓶、博古架上有他父亲送给她的来自上海的人力车摆件、折叠起来的中式屏风上挂着中国结和平安扣。

身着黑色中式刺绣对襟上衣的斯莫尔女士

 

身着黑色中式刺绣对襟上衣的斯莫尔女士,给了我们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拥抱,竟然让我想起我的奶奶,她们都是饱经风霜的、善良友好的老人,都是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的勇士。

1940年,6岁的斯莫尔女士和家人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屠杀,搭上西伯利亚铁路列车逃往弗拉迪沃斯托克。在这列横贯俄罗斯东西的列车上,比窗外苍凉的荒原更令人心寒、绝望的是列车内恐怖的气氛。逃亡的犹太人在拥挤的列车内席地而坐,荷枪实弹的士兵用枪口指着她们,除了要上厕所不许她们出声和交谈。幼小的斯莫尔女士被吓坏了,躲在父母的怀里,望着穿着制服的士兵,她并不懂得发生了什么,但那个幽暗、寂静、狭长没有尽头的车厢和慌张、恐惧的心情却令她牢记了80年。她裹着薄薄的毯子,躺在地上睡了不知道多久,唯一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就是蜷缩的睡姿和晃动的车厢地板,她紧紧抓住毯子,熬过了噩梦般的一夜又一夜。抵达弗拉迪沃斯托克,士兵并不允许犹太人下车,在那个战争时期、人人自危的年代,有谁愿意接纳一车的犹太难民呢?

采访中的图片

斯莫尔女士泪光闪烁、声音颤抖,我想她永远无法忘记那一段旅程。十几年后,当她在美国获得公民身份时,在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的注视下,她竟然无法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她控制不了的发抖,张口结舌,那是典型的创伤后压力综合征,工作人员身上的制服,让她想起了西伯利亚铁路列车上的梦魇。甚至好几次她的丈夫在清晨发现斯莫尔女士并不在床上安睡,而是裹着被子蜷缩在墙角睡在地板上。如果不是斯莫尔女士的亲述,我无法想象面前言语铿锵、目光坚定的老人竟有这么脆弱的时刻。

斯莫尔女士一家成功逃离了波兰,保住了性命,留在那里的亲人却全无生还。1945年,当全世界都为战争的结束庆祝、欢呼的时候,她的父母却跌坐在板凳上,默默垂泪。寻遍当时上海的报纸,没有任何来自波兰的寻亲启示在呼唤他们,这意味着她们留在波兰的所有亲人都已不在人世了。战后斯莫尔女士一家一直在世界各地寻找亲戚们,但是很不幸,没有任何音信。

斯莫尔女士和斯莫尔先生的结婚照

传统犹太婚礼(图片来源:新浪网)

传统犹太婚礼(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生离死别的痛,曾经重重地打击了斯莫尔女士一家,从弗拉迪沃斯托克逃亡到日本又辗转到中国上海,这一路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谈到1942-1946年在上海参加的两次婚礼,斯莫尔女士也开心地回忆起自己的传统犹太婚礼——1952年,在美国举行的既庄重又热闹的她的婚礼。在婚礼上,双方母亲陪同斯莫尔女士围绕着新郎转了7圈,两位新人要共饮同一杯酒,然后主持婚礼的拉比宣读了结婚证书,亲朋好友诵读7遍祝词,象征着对新婚夫妇的7重祝福。斯莫尔先生作为新郎要摔碎一个玻璃杯,这是犹太祖先告诫新人,即使是最幸福快乐的时刻也可能发生不好的事情、伴随着令人痛苦和恼火的情感。犹太先人的智慧可谓与中国的佛教智慧异曲同工,佛教“四法印”也告诉我们:“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称心如意,平安祥和,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无论怎样的安适,最终也会归于幻灭的,正如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情绪也都是成对出现的。婚礼仪式后的7天里,斯莫尔夫妇要在他们的父母家中设宴款待亲戚朋友,每天都会重复吟诵7遍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一周后新郎才牵着新娘的手,前往自己的家,象征着从此以后建立自己的家庭。

传统中式婚礼共饮合卺酒(图片来源:觅元素)

其实传统的中式婚礼与犹太婚礼有很多相似的环节。例如:共牢合卺。新婚夫妇同吃一块肉,同喝一杯酒,意味着从此成为一家人,象征着夫妻要福寿同享,甘苦与共;还有传统中国婚礼上的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等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这与犹太教鼓励尽早结婚、生养后代的宗旨也是相似的。

防空洞前的犹太人

斯莫尔女士最喜欢的一张在上海拍摄的老照片上,几位犹太妇女抱着自己孩子站在防空洞前,她告诉我们:“那些没有抱着孩子的犹太妇女都是孕妇,犹太人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努力生活,结婚生子,开枝散叶,不断建设犹太社区。”虽然空袭随时威胁着她们的生命,但看着这张照片我丝毫感觉不到恐惧与哀怨,反而感受到犹太民族顽强的、蓬勃繁茂的,生命的力量。“凡事要多看美好、积极的一面,在上海生活的几年中,日子虽然艰苦,但是始终能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又得到中国朋友的帮助,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亲情、友情弥补了一切。”斯莫尔女士的豁达与乐观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亲见了“不经彻骨寒,怎得梅花香”的境界。

正因如此智慧,斯莫尔女士晚年过得既独立又温馨。采访当天,我们见到了斯莫尔女士的二儿子、孙女和曾孙女。他们非常友善,为了采访顺利进行过来帮忙,以实际行动支持母亲给年轻一代讲述这段历史。平时斯莫尔女士独居于芝加哥的家中,自己准备3餐,新鲜的食物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让这位老人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她告诉我们她和儿女们关系亲密,经常走动,每个周五儿女们会轮流打电话给她,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备受瞩目的女王。

斯莫尔女士不仅是位令人钦佩的母亲,还是一位成功的地产经纪人,保持了从业50年零投诉的记录。她的口碑非常好,只要是她推荐的房子客户都深信不疑。她骄傲地说:“为了能照顾5个孩子和家庭,选择了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的房地产经纪作为职业,50年来认真对待每一单业务,不说谎、不掩饰、不为赚取中介费而勉强成交任何业务。”

面对现代生活的巨变、科技技术的进步、不同文化的冲击,无论是犹太民族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各种挑战。斯莫尔女士在青少年时期历经磨难、颠沛流离后,是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斯莫尔女士的答案那么地简单而掷地有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圣经里告诉我们的事!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要认同自己的属性和文化,昂着你的下巴,抬着你的头,坚定的向前走!多交朋友,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人为善,多看别人的优势。”

刚刚搬到纽约时,楼下搬来一位新邻居,感恩节那天,她竟然给我们送来了丰盛的传统感恩节美食,希望我们能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新邻居拜访老邻居并分享食物是西方的优秀传统,于是后来在中国传统春节时我也送了些中国水饺让她品尝,并向她介绍关于中国春节的传统饮食文化。

纽约家中的水仙花

在这些交往中,我看到的正是耄耋老人斯莫尔女士给我们的答案:“坚持自己正确的,学习别人优秀的。”于是,纽约的家里,我买了青花瓷的花盆,春节前种了水仙花,因为春节除了簇新的衣服、丰盛的家宴、喧闹的鞭炮外,还有一缕幽香;在用餐时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尊重食物和为我们提供食物的人,绝不浪费粮食;利用现代科技,每天与千里之外的父亲聊天,与家族长辈保持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学习西方文化里的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男孩绅士的待人接物的作风和尊重女性的精神;培养女孩独立自主、积极拓展更广阔的人生的态度。

采访中的斯莫尔女士

中国有句老话:家有一老,犹有一宝。对斯莫尔女士的采访进行了整整一天,期间她为我们准备甜点、咖啡,给我们展示她的老照片和收藏,在书房和我们一起回忆她的丈夫,她以87岁的高龄配合了我们所有的采访要求。临行时我们三人再次拥抱在一起。女儿悄悄对我说:妈妈,我特别舍不得放开斯莫尔女士。她太温暖、太有力量、太可爱了!是啊,这位宝藏老人,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分享、太多的故事可以述说。我们看到了她千帆过尽,不改初衷;也愿我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Video Player

这段采访是斯莫尔女士讲述在上海生活期间人力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