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上海,谢谢你!来自一位犹太难民的心声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的上海,照片中的红衣女士是一位来自芝加哥的犹太人,查亚·斯莫尔,1934年生于波兰。照片中,她正在请街上的一位先生帮她找一个地址:辽阳路281号。她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上海,为什么要寻找这个地址?她给别人看的是一张怎样的照片?这位年迈的犹太女士和上海又有什么渊源?

事情是这样的:查亚·斯莫尔女士小时候曾是来自欧洲的难民。1942年,8岁的她和家人来到上海,直到1946年,她总共在上海度过了4年时光。那么,他们来自欧洲哪里?又是如何到达上海的?

下面我们将了解她的故事:一个关于挑战、勇气和善良的中国人的故事。我们还将看到查亚·斯莫尔女士给这位先生看的那张照片——那是她童年时在战火纷飞的上海拍摄的照片。

 

 

上海,谢谢你!来自一位犹太难民的心声

作者:孔慕仁 教授

译者:周茜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的上海,照片中的红衣女士是一位来自芝加哥的犹太人,查亚·斯莫尔,1934年生于波兰。照片中,她正在请街上的一位先生帮她找一个地址:辽阳路281号。她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上海,为什么要寻找这个地址?她给别人看的是一张怎样的照片?这位年迈的犹太女士和上海又有什么渊源?

事情是这样的:查亚·斯莫尔女士小时候曾是来自欧洲的难民。1942年,8岁的她和家人来到上海,直到1946年,她总共在上海度过了4年时光。那么,他们来自欧洲哪里?又是如何到达上海的?

下面我们将了解她的故事:一个关于挑战、勇气和善良的中国人的故事。我们还将看到查亚·斯莫尔女士给这位先生看的那张照片——那是她童年时在战火纷飞的上海拍摄的照片。

 

1、中国保姆

查亚回忆起她在上海的童年生活时,最生动的部分就是关于她的中国保姆。

查亚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上边的照片里从左到右分别是查亚、她的母亲和妹妹。照片正中间抱着查亚的弟弟的中国女人就是她们的保姆。”我们的保姆非常温柔细心地照顾我们,”查亚回忆道,”我们不会说中文,就用手势和肢体语言跟她交流。她给我们穿衣服、帮我们洗澡、陪我们一起玩耍。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好。”查亚如此感慨道。

那四年中,查亚以及她的兄弟姐妹们与这位中国保姆朝夕相伴。虽然每天得到的一顿饭就是保姆的工资,但多亏了她,查亚和兄弟姐妹们才能享受到孩子们应有的童年。这位中国女人不仅悉心照料着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还帮助孩子们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即使在战争与苦难中,也要过正常的生活。

 

2、早年间在波兰的生活

1934年,查亚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贵族家庭,她们一家人生活在当时波兰最大的犹太社区——足足有300万人。说她的家庭是”贵族”,并不是指出身或经济方面,而是说她的家族在才识和精神方面十分富有。当时生活在波兰的犹太人一般都很穷,但他们却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学识。

犹太社区中最受尊敬的人是”拉比”,意思是圣人,往往指虔诚而有学问的人。拉比通常也是犹太社区的领袖。几个世纪以来,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虽然犹太人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没有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政治主权,但犹太学者和他们的精神领袖却引领着整个民族在现代世界中捍卫坚守古老的犹太传统。

查亚的两位祖父都是波兰著名的拉比,不仅桃李满天下,还曾注解了许多犹太经典典籍。查亚来自一个拉比之家,并在后来嫁给了一位美国的拉比——迈克尔·斯莫尔,她的儿子中也有几位成为了拉比!也许你会觉得惊讶,查亚的父亲大卫·沃尔金也是一位拉比!

这是一张查亚婴儿时期在波兰拍摄的照片,她的母亲抱着她,父亲站在旁边。

大卫·沃尔金是当时犹太世界里杰出的伊斯雷尔·梅尔·卡根(Israel Meir Kagan,1838-1933)拉比的学生,他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充满诗意的名字——哈菲兹·海伊姆(HAFETZ HAYYIM),意为”欣赏生命的人”。

伊斯雷尔·梅尔·卡根拉比是位非常谦逊的人。虽然他在波兰是享有盛名的哲人,但他并不热衷于拍照,所以上边这张照片是他难得的影相之一。坐在房门前的老人就是伊斯雷尔·梅尔·卡根拉比,查亚的父亲大卫则站在最右边。

 

伊斯雷尔·梅尔·卡根拉比所著书籍中,有两本最具影响力:一本关于犹太法律的规章制度,其中叙述了祈祷的仪式和节日的礼制;另一本则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的倾听并解读言论,以避免流言蜚语伤害他人。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世人皆知的诗意名字:哈菲兹·海伊姆(HAFETZ HAYYIM)就出自他的第二本书,以《圣经》为基础:

谁喜爱生命,

爱慕长寿,享受美福,

就应谨守舌头,不出恶言,

嘴唇不说欺诈的话。

诗篇 34:12- 13,新译本

大卫·沃尔金本身就是一位学者,他不仅教导学生,还曾立志成为波兰的智者和精神领袖,就像他的父亲以及他那位圣洁善良的老师哈菲茨·海伊姆(HAFETZ HAYYIM)一样。

 

3、逃离波兰

然而大卫·沃尔金的雄心壮志最终被政治动荡打断了。1939年,法西斯纳粹德国征服了波兰,并开始肆意屠杀当地的犹太群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当地犹太社区只剩下不到10万人。)沃尔金携家带口和一群犹太难民一起逃离了波兰。下边的照片可见,当时许多人把财产放在马车上,举家逃往俄罗斯。

沃尔金的日本签证

 

下边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当时的犹太难民变卖了家中一些贵重物品,以购买通往俄罗斯城市弗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亚铁路车票。

 

4、来到上海

虽然沃尔金成功得到了日本的合法签证,但很快法西斯日本政府就与纳粹德国政府结盟,并将逃难的犹太人驱逐出了日本。无奈下,大卫·沃金带着家人离开日本前往了上海,也就是这一决定拯救了全家的性命。

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外滩的样子。

查亚的居住证,有了它查亚才能离开上海的犹太人聚居区。

当时的上海,人力车还是重要的交通方法,但大卫·沃尔金拉比禁止他的孩子们乘坐人力车,因为他认为,坐人力车是对车夫的一种侮辱。但从上边的照片来看,年幼的查亚和弟弟似乎并不总是遵守父亲定的规矩。

战争期间,大多居住在上海的中国人民都非常贫穷,但他们与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分享着为数不多的食物和有限的住所。其中有许多人和沃尔金家族一样,都是难民。现在在上海的一家博物馆里,也记录了当年的犹太移民潮。

 

5、早年的犹太学堂

虽然条件艰苦,但逃难至上海的犹太人们依然对教育很上心,他们建立学堂给来自欧洲各地的犹太人使用。而查亚的父亲也是犹太学堂的老师和管理者之一。在学堂里,年长的学生们研习古典犹太典籍,类似于中国学者们研究的中国经典典籍。

从波兰各地逃到上海的学生和教师在战争期间就住在上海,他们坚持在这所犹太学堂里学习。

查亚的父亲是犹太学堂的院长,以上照片中学生和老师经常在他家聚会。

 

6、辽阳路281号——沃尔金的家

来到上海后,大卫·沃尔金靠工作挣了些钱,因此,比起挤在在虹口贫民区里的最贫困的犹太难民,他还能买得起好一点的房子。沃尔金在辽阳路281号买了一个大房间、里面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还有一张床给父母用,孩子们则睡在地板上。

和大多数传统的犹太妇女一样,查亚的母亲西拉负责照顾家庭——做饭、打扫卫生和抚养孩子。从下面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她用一个旧油罐做了一个炉子,并用木屑生火做饭。这是当时的犹太难民常用的炊饭方法。

当时有一位德国犹太妇女帮助西拉一起照顾家庭,这位来自德国的犹太女子独自带着一个儿子。当时沃尔金家没有足够的钱付她工资,只能每天为她和儿子提供一顿饭,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上边的照片是那位女士与西拉和孩子们的合影。

 

7、学校

当然,上学也是孩子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查亚喜欢她在上海的学校。其实战前的上海就有一个犹太社区,所以当时就建有一所用英语教学的犹太学校。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6年的上海,照片中的希伯来语标志上写着”雅各布之家”(学校名称)。

查亚喜欢上学,她学习成绩优异。虽然她在家里说意第绪语(波兰犹太人的语言),但她在学校学习了英语,这也为她未来在美国生活打下了基础。”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光被学习和各种活动填满了。”她回忆道。

这张照片里的孩子们正在学校学习缝纫——这是查亚一直以来所珍视的技能。她说:”现在的社会是’用后即弃的社会’,但那时候,我们会把破了的衣服缝补好而不是扔掉。”

 

8、幸福的时刻:婚礼

当时在上海,每个犹太人只有一两套衣服,但赶上节日,他们总尽量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而遇到婚礼,他们就得借衣服参加了。

查亚说,1944年的婚礼是一场”混合”婚礼。当时一位德国犹太女孩嫁给了一位波兰犹太男人。新郎新娘双方都没有父母,而大卫和西拉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照片中,他们站在右前方,查亚站在母亲的左边。参加这个小型婚礼的大多数客人都是来自犹太学堂的学生和新娘的女性朋友。

这是战后的婚礼照片,大约摄于1946年。对比1944年婚礼照片中简单的衣着,可以看出战后的人们似乎有机会购买或制作更花哨的衣服。照片中的好几位女士都是查亚一辈子的朋友。

 

9、上海的食物

战争期间,上海犹太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中国邻居一样艰难。沃尔金夫人不仅为她的家人做饭,还为许多买不起食物的人做饭。事实上,犹太难民社区还有许多类似的“施舍处”。

当时,许多即使衣着考究的人,家里也没有厨房,买不起食物,所以他们只能在施舍处吃饭。

 

10、轰炸

1945年,战争后期,上海出现了一个新的生存挑战:空袭。虽然是针对驻上海的日本军事力量的空中轰炸,但流弹有时还是会误伤平民。为了活下去,人们不得不建造防空洞,并时时自危是否会死于空袭。

这张照片是在查亚家的防空洞外拍摄的。她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可能会死在这里:但我们感到团结——至少我们会一起死去。”这也是查雅最喜欢的一张照片——2007年在她寻找自己曾经的家辽阳路281号时,给那位先生看的就是这张照片。

 

11、新的生活与希望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位小孩儿,婴儿和孕妇,它昭示了生命的力量,意味着即使当时面对贫困和战争带来的挑战,犹太人也从未放弃过希望。沃尔金家族和其他许多犹太人一样,尽其所能地维持着有尊严的、快乐的生活。在上海,查亚的母亲西拉生下了第四个孩子,一个名叫哈伊姆的男孩(HAYIM,意为生命)。

上边这张照片里,西拉穿着1944年参加婚礼时所穿的衣服,因为她只有这一套漂亮的白色衣服。现在这个家庭有4个孩子了!

 

12、离开上海——但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的善良

1946年战争结束后,沃尔金一家离开了上海,搬到美国定居。查亚在美国继续她的学业,并结婚然后抚养自己的子孙。查亚的孩子中,几位成为了拉比,还有几位后来成为成功的专业人士和商人,但她一直没有遗忘上海。前些年,查亚回到上海亲自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那么她在辽阳路281号找到她的家了吗?遗憾的是, 在2007年查亚回来时,她所住过的那所房子已经被拆除了。

但比起那座房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幸存了下来,中犹人民之间的友谊保存了下来。直至今日,查亚依然乐于结交中国朋友,尤其是年轻的中国人,并给他们讲述她的故事,希望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友谊长存。

上面的照片中,查亚正在给中犹对话项目的顾问彭伊琳讲述她的故事。

查亚特别喜欢下图中的这枚纪念章。她的一位成功的犹太商人朋友被二战时期上海的这段历史感动,做了这枚奖章以纪念中国人民对上海犹太难民的友好情谊。

上边的照片是奖章的特写:它描绘了现在矗立在上海的一座雕像:

这尊雕像是一位中国女性温柔地将一位犹太难民儿童纳入自己的伞下,使其免受风雨侵扰。犹太人民将永远怀着感激之情记住这段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民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