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犹太人眼中的神(一)

 

即便是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着上帝的存在从多个层面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试图讨论对神的观点在犹太文化中是如何发展的。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尝试总结犹太的一神论思想在圣经旧约时代是如何兴起的,以及为什么这种思想在今天讨论起来仍然有趣。

 

 

犹太人眼中的神 | 第一部分:圣经时代

作者:孔慕仁教授

译者:李梦晨

 

 

在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渐式微的今天,人们似乎越来越少在日常的对话中交流自己对“神”的认识。弗里德里希·尼采,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甚至说:“上帝已死”。 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其他哲学家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科学使得上帝这一形象变得多余,而无神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繁荣和昌盛所更加需要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尼采的观点。事实上,对尼采这一说法的争论从未休止。在尼采生活的时代,就有人有力地回击说“上帝活着!”事实上,想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因为信仰上帝意味着我们要对一样我们看不见的事物有信心。然而,即便是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着上帝的存在从多个层面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试图讨论对神的观点在犹太文化中是如何发展的。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尝试总结犹太的一神论思想在圣经旧约时代是如何兴起的,以及为什么这种思想在今天讨论起来仍然有趣。在后续的博文中,我们会解释在圣经旧约时代后,犹太人关于上帝的概念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一、关于上帝的复杂概念

从文章开头的引论可以看出,上帝的概念,尤其是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尽管还有些坚持正统的犹太教徒在仔细恪守着古老的信念,但受科学和开明政治观念引导的现代哲学和当代社会,正在寻求对“上帝”这一新解读。毫无疑问,上帝这一概念以及围绕上帝的信仰从古至今都在犹太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能是一个比预想的更为复杂的概念。

关于上帝,不同的犹太裔哲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这里我们举几个最具戏剧性的例子。

  • 本尼迪克特·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来自一个博学的犹太家庭。他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哲学之父。斯宾诺莎用一种相对更科学的哲学观念,即上帝是宇宙中自然法则和物理法则的总和,来取代了圣经中上帝作为人的形象出现的定义。
  •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则将犹太人心中的上帝解释为他们经济和财务上的愿望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解释或许这并不出奇,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很有同理心的解释。很多人批评说这一定义有失公平,因为马克思似乎在说金钱是犹太人的上帝。实际上,他想表达的是犹太人作为一个受人憎恨的少数族裔,不得不依靠经济上的成功,才能在充满敌意的欧洲基督教环境中得以生存。出于这个原因,犹太人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获取财务,以保护犹太社区免受压迫者迫害之中。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给出了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他提出摩西在古埃及向犹太人介绍上帝的概念,是为了满足他们对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需要。

以上是几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不过它们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主流犹太哲学家的认可。在本文中,我们将回溯圣经中上帝的概念。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还会展示从过去的几个世纪至今,犹太哲学家都是如何去重释上帝的概念的。

 

二、古代中东的上帝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博文中讨论过的,犹太人的祖先最早是在公元前约1800年踏上迦南地,也就是现在的以色列。大约650年后,古老的以色列民族逐渐成型,并在摩西的带领下从埃及的奴役脱离出来。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586年(与此同时,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586年的中国正处在商周春秋时期),以色列民族最终在迦南地定居,并建立了以色列帝国。在这段时间里,以色列人在新月沃土上发展文化。他们受到了来自邻国、亚述、巴比伦和埃及帝国等地的文化影响。一种普遍的神的概念盛行于整个古中东地区,这种概念中的神代表着或是控制着自然的力量,比如太阳、雨水和风,或是更为抽象的事物,比如繁殖力、丰收和军事上的力量。人们必须为生存和繁荣,为了享受太阳、雨水和风,为了被赐予繁衍、丰收和军事上的力量,献上动物为祭并焚香来取悦这些神。他们塑造了这些神的形象,并建造神殿,通过复杂的仪式为神服务。在古代中国的寺庙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

圣经中记载了迦南人主要崇拜的两个神:巴尔和阿舍拉。

 

在古乌加里特(Ras Shamra,现在的叙利亚)发现的巴尔青铜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4到12世纪之间。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犹大女神亚舍拉陶俑,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现藏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巴尔以一个男性形象出现,是风暴之神,掌管着风和雨。迦南地十分干燥,生存依赖降水,巴尔的福赐对于土地是否肥沃、农作能否丰收来说至关重要。亚舍拉则是一个女性形象,是母性与生育之神。她的祝福也同样是犹太生活所必需的。迦南人奉巴尔和亚舍拉为神,行敬拜并献上祭品和香火。

 

三、一神教

与上述的信仰不同,犹太人的信仰是一神论的。一神论的意思是只信奉唯一的一个神,并认为神是全知全能的。在希伯来语中,上帝的名字是雅威(YAHWEH),意思是“祂是昔在今在永在”。大约是两千多年前,当时的犹太人觉得这个名字太神圣以至于无法说出口,于是他们开始用“哈希姆”(HASHEM)来称呼这位神,哈希姆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名字”。这个词被翻译成拉丁语后记作“JEHOWAH”,再翻译成中文便是“耶和华”,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圣经中文译本中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神的名字。在我们的文章中,我们也将用这个众所周知且被认可的名字来称呼我们的上帝。这里我们列举一些犹太人对于耶和华的信仰:

  • 祂创造了世界。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中详细地讲述了上帝创世的故事,不过一些犹太哲学家认为这一故事是寓言性的,并不具有科学解释的作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
  • 祂引导历史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比如当古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时,是上帝将他们解放出来。再比如在1948年、1967年和1973年,以色列国多次遭受中东强国的入侵并面临存亡危机时,今天的犹太人普遍相信是上帝拯救了以色列国。尽管无神论者把这些胜利都归功于以色列军队的作战技术,但虔诚的犹太人将这些胜利称为上帝所赐的救赎。
  • 祂要求人们服从祂的律法。摩西从上帝那里直接领受了神的律法,并记录在摩西五经之中。这些律法包括:
  • 尊重父母和长辈
  • 诚实、公正,善待穷人与孤寡
  • 遵守节日礼节,如安息日、新月节、新年节日和住棚节等,一些节日在我们之前的博文中有过介绍,可供参阅。
  • 在圣殿中献祭动物与香火(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建造完成后,所有的礼拜都在此举行,其他的祭坛就被拆除了)

这些概念中有一部分,尤其是有关于祭祀仪式和节日传统的部分,在古代世界的其他信仰中也很常见。但是圣经中的神耶和华,与古代中东地区其他的神不同,是一个没有任何物理形式的神,也就是一个抽象的神。祂不被任何偶像或符号所代表。当希腊人,以及后来的罗马人进入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他们都为眼前所见感到惊讶。令他们惊讶的并不是圣殿有多么宏伟或是辉煌,而是在圣殿之中没有任何雕塑或者绘画代表着耶和华。与之相对,希腊人对他们的多神有着多种多样的雕塑和绘画,这些神被统称为万神。

 

宙斯大理石像,制作于公元前2世纪。1680年发现于土耳其,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雅典娜大理石像仿制品,制作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原作是公元前4世纪在希腊雕刻的。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希腊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众神戏剧化的精彩故事,包含了众神的冒险、关系和妒忌。在这些故事中,男神均是英俊,女神皆为貌美,从上面的宙斯大理石像中可见一斑。宙斯是掌管天空和雷电的神,智慧之神雅典娜是宙斯的女儿。

 

四、道德一神

在多神论(指崇拜多位不同的神)和圣经中提到的一神论之间有一个更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总结起来可以被称作“道德一神论”。在希腊万神殿中,众神更像是超人形象,虽然有着神的力量,但同时也像凡人一样有情感、野心、欲望和嫉妒心。古希腊神话生动地描绘了众神如何恋爱,如何像人一样嫉妒并激烈地争吵,读起来十分刺激。当人们崇拜这样的神时,满足的是神的虚荣心。众神的欲望得到满足,作为回馈,众神赐予信徒以他们所求的诸如丰收、健康和胜利之类的事物。

圣经中的神耶和华则完全不同。根据古代先知的说法,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没有其他任何能与祂相比。祂实际上并不需要动物祭品或是那些供奉在圣殿中的香火,因为这些东西并不能起到满足祂的胃口或是虚荣的作用;这些祭品只是象征性的,代表着人与灵的连结。

为什么这一区别如此重要呢?多神论的神渴求着提供来的祭物,但耶和华却不,祂并没有出于私欲的需要。上帝对崇拜者最为看重的是:尊重父母、诚实守信、慷慨济穷。因此祂认为不道德、不诚实、不洁净的人在节日的圣殿中做礼拜是可憎的。

这种道德一神论的哲学由先知以赛亚(公元前8世纪)提出。很显然,在他的时代,有钱有势的人们会在圣殿中,尤其是在节日期间,献上昂贵的祭物和香火。即便他们的财富可能是通过压迫穷人或抢夺他们继承来的土地积聚起来的。以赛亚为此责备他们,他认为这些恶人的首要任务是改正他们的行为,并遵守道德操守。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以赛亚书 1:11-17 和合本)

 

五、毁灭与重生

先知耶利米(公元前7世纪后期)重申了以赛亚的话语。同时他也更进一步,开始质疑圣殿的有效性,质疑圣殿是否成了这些败坏的人的避难所。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大人,当听耶和华的话。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 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 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 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看哪,你们倚靠虚谎无益的话。 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 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 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 7:1-11 和合本)

耶利米告诉他那个时代的人们,上帝将摧毁圣殿,因为它已经成了道德败坏的中心。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巴比伦人所毁坏,耶利米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圣殿被毁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但耶利米的语言帮助人们理解了这场灾难降临的原因。

在古代中东,大多数人相信上帝的圣殿被毁意味着神被另一个更强大的神所打败。这种说法在多神论的体系中是可以成立的,但在道德一神论的框架内存在着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耶和华并不是被更强大的神所打败,因为祂不是多神中的一位,祂就是唯一的真神。圣殿被毁是因为殿中所献的祭物和香火是祂所憎恶的。

这种从道德上的解释,是道德一神论的一种体现,它给予了流亡巴比伦的犹太人希望(有关巴比伦流亡请参阅我们另一篇博文)。这一解释告诉了犹太人他们的上帝没有被打败。同时,想要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他们应当更顺从神的旨意,尤其是在恪守道德这一方面。

在下一篇博文中,我们将解释圣经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是如何被重新诠释的。这一概念直到现代仍是犹太人信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