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犹太民族的起源(三)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摧毁了在耶路撒冷矗立了几个世纪的所罗门圣殿,并将犹太人驱逐出了以色列的领土。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了巴比伦后,允许犹太人返回以色列重建圣殿。于是重返故土的犹太人于公元前516年再次建立了新圣殿的地基。年轻人们欢欣鼓舞,而老人们却不为所动,甚至仍在拭泪,因为他们认为眼下的远远比不上昔日所罗门王圣殿的荣光。谁的反应是正确的?孰是孰非,请阅读下文了解犹太人的复兴。

 

 

从巴比伦流亡到回归波斯人统治下的以色列

作者:孔慕仁

译者:李梦晨

 

此插画归属于作者熊水皂

一、巴比伦流亡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毁坏了耶路撒冷辉煌的所罗门王圣殿,这成为了犹太历史的转折点。犹大王国不复存在。敌人把这个国家的民众驱逐到了巴比伦。在现存的关于巴比伦人庆祝战胜犹太人的石刻上,可以找到有关这一场驱逐的考古证据。

在巴比伦的时候,部分犹太人最终融入了他们的新社会,甚至在农业、商业和政治等领域取得了成功。但许多犹太人沉浸在对圣殿被毁的哀叹中,渴望着自己的家园故土。他们还创作了哀歌。这是圣经《诗篇》记录的其中一首: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诗篇 137:1-6 和合本)

这里,“锡安”指的就是耶路撒冷;“锡安歌”指的是祭司们每天在圣殿中为献祭仪式所唱的赞美诗,由竖琴和其他乐器伴奏。在巴比伦,他们不再使用竖琴,因为他们不能在外邦唱锡安歌。他们反过来为圣殿被毁而哭泣。我们可以在前文的插图中领略这一场景。

描绘了犹太人在巴比伦河边为耶路撒冷被毁而哭泣的场景。

画家:Evelyn De Morgan(英国,1882)

二、波斯人征服巴比伦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征服了巴比伦帝国,如图所示:

波斯王居鲁士(Cyrus)允许犹太人返回以色列重建圣殿:

波斯王居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居鲁士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波斯王居鲁士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 (以斯拉记 1:1-4 和合本)

对于怀疑者来说,他们或许有理由怀疑波斯王是否真的会发布这样的通告。因此,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被插入圣经的虚构传说。然而,1879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在一座古代宫殿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只圆筒,刻着一份波斯王居鲁士的声明,与圣经记载的通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居鲁士圆柱,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879年被发现,刻写于公元前539年

圆柱上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话是波斯王居鲁士的通告:众神青睐他,赐予他统治全世界的权力。为了表示对这一神赐的感谢,居鲁士允许所有原被巴比伦人移出的而现在在他统治下的民众回到他们的家园,重建他们被毁的圣殿。这显示出宗教宽容和支持当地原本的圣殿是居鲁士的总体政策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居鲁士希望能获得帝国内所有民族的支持。

无论如何,居鲁士圆柱证实了圣经记载的真实性,还为圣经的记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政治背景。

犹太人最初在巴比伦流亡时并不舒心。正如前文提到的,他们为圣殿被毁而哀悼。不过,自公元前586年开始流亡以来,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犹太人逐渐适应了巴比伦。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地想回到对他们来说几乎陌生的以色列。不过,那些个别的回去了的犹太人都有着强烈的动机。在圣殿被毁的70年后,犹太统治者所罗巴伯(Zerubbabel)承担起了重建圣殿的任务。

重新建立的圣殿是那些回去了的犹太人的骄傲。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一同献牲祭,歌唱锡安,为新圣殿的地基行奉献。大多数人都为了所罗门王辉煌的圣殿要开始重建了这个伟大的事件而欢欣鼓舞,但年老的人们仍在拭泪,因为他们记忆里的所罗门王圣殿荣光要辉煌的多得多。相比之下,这座重建的圣殿的地基很小,显得穷酸而贫乏。圣经中这样记载:

匠人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时候,祭司皆穿礼服吹号,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照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例,都站着赞美耶和华。 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说:他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他们赞美耶和华的时候,众民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 然而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以斯拉记 3:10-12 和合本)

从巴比伦回到家园故土的犹太人所建立的这个孱弱国家,与年长者们理想化的记忆无法重合,他们回忆着所罗门王宏大而辉煌的圣殿。所罗巴伯和祭司约书亚难免因为年长者们的反应而感到失望。

此插画归属于作者熊水皂

事实上,年长者们对新圣殿的鄙夷是错误的。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过去理想化。所罗门王的圣殿确实更大,但是正如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结所强调的,到了公元前6世纪,以圣殿为中心的犹太社会堕落并且秩序失调。因此,那座辉煌圣殿必须被摧毁,因为它不再是一个真正的神的殿。尽管新圣殿的地基并不那么辉煌宏大,但它代表着一个期待建立更好社会的国家的谦卑重生。正因为如此,先知哈该奉上帝的名,对他们和百姓们说:

你们中间存留的,有谁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呢?现在你们看着如何?岂不在眼中看如无有吗?” 耶和华说:“所罗巴伯啊,虽然如此,你当刚强!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啊,你也当刚强!这地的百姓,你们都当刚强做工,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这是照着你们出埃及我与你们立约的话。那时,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你们不要惧怕。”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 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或译: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万军之耶和华说:“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哈该书 2:3-9 和合本)

尽管这一预言非常远大,犹太人在以色列土地上的复兴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如在20世纪的现代中复兴一样。我们将在后续的博文中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