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上海犹太遗址—―当今文化和外交的名片

 

在上海摩西会堂的对面,白马咖啡馆的入口花园里,一座雕像最先吸引人们的眼球。一位年轻的中国女人微微弯腰,风将她的裙摆吹起,她一手撑伞,另一只手伸向一个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犹太小孩,仿佛下一刻就会将这个犹太小孩揽入怀中,用她温暖的怀抱为她遮风避雨。这组被命名为《风雨同舟》的雕塑刻画得相当传神,其寓意也十分深刻,那时的中华民族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压迫,但当犹太难民向中国人民寻求帮助和保护时,我们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贡献出爱和勇气去接纳他们。摩西会堂、白马咖啡馆以及犹太难民居住区、马勒别墅等一批犹太人兴建起来的建筑,风格迥异,有文艺复兴式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西班牙风格、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北欧风格等。犹太难民来自世界各国,他们建造的“万国风格“的建筑,生动的记录了当年犹太人在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活痕迹,如今也成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犹太遗址—―当今文化和外交的名片

作者:周茜

 

在上海摩西会堂的对面,白马咖啡馆的入口花园里,一座雕像最先吸引人们的眼球。一位年轻的中国女人微微弯腰,风将她的裙摆吹起,她一手撑伞,另一只手伸向一个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犹太小孩,仿佛下一刻就会将这个犹太小孩揽入怀中,用她温暖的怀抱为她遮风避雨。这组被命名为《风雨同舟》的雕塑刻画得相当传神,其寓意也十分深刻,那时的中华民族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压迫,但当犹太难民向中国人民寻求帮助和保护时,我们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贡献出爱和勇气去接纳他们。

1933年-1941年上海市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德国和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这些犹太难民在上海虹口区安顿下来后,逐渐形成了以提篮桥为中心的犹太聚居区。在他们多年的苦心经营下,舟山路、唐山路、长阳路、霍山路等街区形成了商业街区,并获得了“小维也纳“的称号。犹太人有自己的犹太会堂、宗教工会、学校、俱乐部、咖啡馆,同时还投资建设了不少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

摩西会堂、白马咖啡馆以及犹太难民居住区、马勒别墅等一批犹太人兴建起来的建筑,风格迥异,有文艺复兴式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西班牙风格、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北欧风格等。犹太难民来自世界各国,他们建造的“万国风格“的建筑,生动的记录了当年犹太人在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活痕迹,如今也成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上海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上海城市历史的变迁。

 

1. 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英文是The Ohel Moshe Synagogue。Ohel是帐篷的意思,Moshe就是摩西著名的犹太先知。早期犹太人牧羊时住在以色列的沙漠里,所以帐篷对于犹太人来说就相当于房子。摩西会堂的本义是摩西居住和与神交流的帐篷。1927年,上海的俄国犹太人将摩西会堂迁入虹口区长阳路62号,欧洲各国犹太难民来到上海后,这里成为犹太难民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

 

孔慕仁教授参观摩西会堂时在留言簿上的留言

摩西会堂地处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座灰砖打底的三层建筑,首层是连续的拱券门廊,入口拱券正上方处有犹太徽标“六角芒星“,红砖装饰的拱券和柱子、横向红砖装饰带可见建筑的精致美观。二、三层在建筑侧面仍有连续的拱券连廊和阳台,让建筑显得通透之外更能为建筑内部提供良好的通风,适应潮湿的气候。红色斜坡顶与红砖呼应浑然一体。

摩西会堂主入口

摩西会堂主楼

摩西会堂入口

入口上方六角芒星

在摩西会堂一层入口处可见六角星标志,两个等边三角形,一上一下连锁成六角星形,这是人们普遍知道的犹太人标志。凡是犹太人所到之处,都可看到这种标志。这个六角星形也是以色列国旗上的标志,现在人们称之为大卫的盾牌。

会堂内部的一层保持了原样,气氛沉静而略神秘。一般来说,犹太会堂包括几个重要物件:《妥拉》卷轴;指引读经文的指针;摆放《妥拉》卷轴的讲坛;圣约柜;隔开圣约柜的覆幕;圣约柜上的永燃的灯;领祷台;读经桌;单独分开的女院。犹太教没有偶像崇拜,所以,没有供膜拜的神像,这与天主教堂有很大区别。二三层是图片和文物展厅。

会堂一层内景

会堂内部色调深沉,唯有新增的彩色玻璃散发着温暖的光芒,阳光透过这些彩色玻璃花窗洒下五彩斑斓的影子,增加了会堂内部的神秘感。仔细看来,彩色玻璃花窗描绘了犹太人早年生活的沙漠的情景,有金字塔、沙漠里的植物、和沙漠一样颜色的建筑以及葡萄、柑橘、石榴和葡萄酒等食物。这些彩色玻璃马赛克装饰艺术,在迦南地区随处可见,那里见证了犹太人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上面的照片里是犹太教灯台。在《出埃及记》中上帝告诉摩西要用纯金做一个灯台。灯台的底座、主干、杏花形状的灯盏都要做出来,主干两边要各有3个分支,每支上都有一个杏花形状的灯盏。这个灯台是犹太教一个最古旧的标志。据说灯台七个灯盏的来由是创世纪七天创造天地。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并在第七天休息,也就是安息日。中间灯盏代表安息日。也有说法是七个分支代表当时所知的七个星球。

摩西会堂,可能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犹太人士来中国的必到之处。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每年大约有5000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观摩西会堂,这里不仅是当年犹太人的精神场所,更成为他们记忆中无法抹去的烙印。

2. 白马咖啡馆

摩西会堂对面,就是著名的白马咖啡馆。现在咖啡馆所处的位置为长阳路67号,是依照咖啡馆创始人后代提供的历史照片原貌1:1重建而成,于2015年8月开放。原址建筑在前些年因市政动迁工程被拆除。

复建的白马咖啡馆

白马咖啡馆原址建筑外立面

白马咖啡馆原址建筑外立面

白马咖啡馆始建于1939年,创始人是一对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1938年水晶之夜爆发后,德奥等国的犹太人仓皇逃难。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带着女儿赫塔于当年逃亡上海,第二年儿子科特也出发前往上海和家人团聚。到了上海以后,父亲鲁道夫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起了咖啡馆,取名白马咖啡馆。原来在莫斯伯格夫妇的家乡维也纳也有一间白马咖啡馆,咖啡馆的老板爱上了店里的女招待,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同名歌剧,上演后受到欢迎。莫斯伯格夫妇非常喜欢这出歌剧,因此决定在上海复制出一家白马咖啡馆,同时也寄托他们无处安放的乡愁。

这家咖啡馆还兼具了餐厅、酒吧和夜间俱乐部的功能,因为气氛温馨、服务周到,很快成了当时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场所之一。在白马咖啡馆当服务生的女儿赫塔在店里工作时结识了前来店内就餐、同为难民的赫尔曼·克令格尔,俩人结婚生子,生下了第三代罗恩·克令格尔。一个犹太人家族在上海得到了延续。

白马咖啡馆的创始人鲁道夫·莫斯伯格及朋友

白马咖啡馆创始人的外孙罗恩·克令格尔

对第二代儿子科特来说,选择来上海和家人团聚内心是充满了纠结的,因为他当时的恋人莉莉一家要去搬去澳大利亚。来到上海就意味着和心爱的姑娘分离,远隔千山万水,这段恋情也难以维持。科特到了上海后开了一家美发店,在店里科特再次邂逅爱情,并在父亲的白马咖啡馆里举行了婚礼。移民到澳大利亚的莉莉也已经结婚生子。战争结束后,莫斯伯格家族告别了心爱的白马咖啡馆前往澳大利亚,没想到的是,科特和莉莉这两位在战争中失之交臂的昔日恋人,在澳大利亚再度重逢了。又过了很多年,他们的伴侣相继离世,80岁高龄的科特终于向莉莉求婚,一场被战火烧断的情缘得以续写。

居住在澳大利亚的第三代罗恩·克令格尔在白马咖啡馆复建过程中贡献出了16张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大门入口的照片、有露台咖啡座外景照片,有客人在咖啡馆小憩的照片,更关键的是,其中多张照片拍摄的是白马咖啡馆的内景,照片上内部装饰细节清晰呈现,不仅有吧台、桌椅,甚至连吊灯、窗帘款式等细节也历历在目。长久以来的内部细节复原问题,就这样神奇般地化解了,这才有了现在白马咖啡馆的“原汁原味”重现。

咖啡馆内部原照片和重建后照片对比

咖啡馆内部原照片和重建后照片对比

就这样斗转星移,这幢迁移过后的 “白马咖啡馆”,见证了一个犹太家庭在战争灾难后的重生、见证了可歌可泣的爱情、见证了家族历史的延绵,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顽强与不屈。然而,莫斯伯格家族的中国情缘并未就此结束。如今,家族第四代,罗恩·克令格尔的儿子娶了一位中国姑娘为妻。作为家族代表,罗恩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设施开放仪式上致辞时表示:“我的母亲总是说,在上海避难时,我们犹太人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受到任何不友善的对待。我们的家族是幸运的,我们的故事有一个愉快的结局。”

Video Player

00:00

00:21

让我们跟着上边22秒的短视频,体会一下白马咖啡馆的场景吧!

 

3. 马勒别墅

1936年建成的马勒别墅,是一位英裔犹太富商打造的。不同于二战期间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赛赐·马勒早在 1859年就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 , 代理航运业务 , 后来又自己购买船只,建立了自己的航运事业。 1913 年伊利克·马勒子承父业 , 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到 1920 年马勒家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这座童话般的城堡就是伊利克根据自己的小女儿的梦境建造出来的私人住宅。也许是因为这是梦中的城堡,所以马勒别墅看上去充满了幻想的味道,两座高耸的尖塔和造型各异的老虎窗成为整座建筑的标志,浓郁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扑面而来,原本陡峭的坡顶在北欧是用来减少风雪给屋顶造成的巨大压力的,在温暖的上海却成为异域风情的代言。最有意思的是建筑屋顶除了鱼鳞状的金属青铝瓦外,还使用了黄绿色的琉璃瓦压顶,外墙使用了泰山砖,入口处两尊石狮子,都在彰显富丽堂皇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也许是因为马勒家族的事业与航运相关,因此这座别墅的内部被设计成豪华的邮轮。船头般的造型、大面积的玻璃窗和靠着窗子的固定沙发座都让人联想到游船内部的情景。

木地板上更有象征海浪的拼花纹理,护墙板上有精致的与航海和船队相关的木刻画面,楼梯栏杆和柱头都有相关的花纹。过厅的月亮门和走廊里随处可见的佛龛更是充满了中国情调,当然,也像是船只内部用来供奉菩萨的佛龛,保佑行船一切顺利。

然而好景不长,马勒一家搬进别墅不久,日军入侵上海,马勒一家被赶去犹太人集中营,这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别墅被日军占领,成了日本军人俱乐部。2001年经过修缮后成为马勒别墅5星级酒店。酒店拥有45间客房,还有提供正宗上海本帮菜的餐厅,人们可以入住酒店细细品味这间中西合璧、有故事的老洋房酒店。

上海被称为魔都,魔力之都,以小资、海派情调闻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潮汹涌对比老旧弄堂、石库门棚户、人间烟火,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展示着她的包容性。无论是充满异国情调的租界,还是闻名遐迩的外滩,都体现了“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居民结构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客观环境,让人体会到古典与现代共生、中西文化合璧。而以虹口区为主的犹太遗址和历史建筑不仅展示了异国情调的生活,更反映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这些犹太遗迹展示了上海另一面的人文底蕴,同时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成为当今上海的一张文化和外交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