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外交官之一。 在他的众多成就中,最重要的是作为美国国务卿重启了中美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的著作《论·中国》于 2011 年出版,并于 2012 年被翻译成中文。该书源自于他本人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交往经历,并用西方的语汇解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有趣的是,基辛格也是犹太人。这无疑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他的人生观。 基辛格成长于1930年代的德国。受到纳粹反犹太主义的压迫,他随家人移民到美国。 与他同时代犹太人们大多都经受过迫害和逃亡带来的创伤,但这并没有妨碍基辛格在新的国度打拼,并最终先后在学术界和政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亨利·基辛格

作者:柯文善

译者:田沁琰

 

亨利·基辛格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外交官之一。 在他的众多成就中,最重要的是作为美国国务卿重启了中美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的著作《论·中国》于 2011 年出版,并于 2012 年被翻译成中文。该书源自于他本人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交往经历,并用西方的语汇解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有趣的是,基辛格也是犹太人。这无疑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他的人生观。 基辛格成长于1930年代的德国。受到纳粹反犹太主义的压迫,他随家人移民到美国。 与他同时代犹太人们大多都经受过迫害和逃亡带来的创伤,但这并没有妨碍基辛格在新的国度打拼,并最终先后在学术界和政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    逃离纳粹德国

亨利 (德语名海因茨)· 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Heinz) Alfred Kissinger) 于 1923 年 5 月 27 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某小城的一个犹太家庭。基辛格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教师,他遵循了典型的犹太传统,向基辛格灌输着教育的重要性。小亨利同时也非常喜欢踢足球,是当地青年足球俱乐部的一名队员。

在 1930 年代的德国,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政府上台并制定了严厉的歧视性反犹太法律。这些充斥着种族主义的法律和纳粹所宣扬的仇恨情绪引发了德国各地对犹太人进行虐待、隔离乃至屠杀。基辛格和他家人也未能幸免于难。小亨利经常遭到纳粹支持者骚扰和殴打,但他仍会我行我素,例如无视禁止犹太人去观看足球比赛的法律。

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基辛格的父亲被解雇。他本人也被高中开除。基辛格一家意识到他们在纳粹德国的未来一片黯淡,于是在 1938 年离开前往美国。他的家人搬到了纽约市华盛顿高地附近的一个德国裔犹太移民的社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学习会计学,并于1943 年应征入伍。


2.     在二战中与纳粹作战

基辛格于 1943 年取得美国籍,并随陆军第 84 步兵师被派往德国。虽然他学会了英语,但他说话时总是带着一点德国口音。当然,他幼年在巴伐利亚的成长经历使他至今能说流利的德语。这些语言优势使他很适合从事情报工作。事实证明,基辛格确实是反情报部门一名优秀的战士。在德国各城镇追查和审问纳粹军官成为了他的主要工作。战争期间,他亲身参与了 1944 年末至1945 年在比利时附近森林发生的一场重大战役——阿登战役(the Battle of the Bulge)。战后,基辛格继续在美国陆军情报部门工作,致力于对盟军控制的地区去纳粹化。

这是基辛格在 1950 年哈佛毕业生年鉴中的照片

3.    哈佛教育和职业生涯早期

从美国陆军退伍后,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并于1950 年获得学士学位。1954 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和平、合法及均衡 》首次提出了此后指引其外交政策的思想,即国际关系的目标是为了使世界各国能够和谐相处。与众多哈佛博士毕业生一样,基辛格在学术界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哈佛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写作,负责哈佛国际研讨会和哈佛国防研究项目。在学术工作之余,基辛格还担任包括外交关系委员会、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内的多个智库和政府组织的外交事务顾问。他在 1955-1956 年在外交关系委员会担任核武器和外交政策研究主任,并于 1957 年就此主题出版了一本著作。

 

作为一名学者,基辛格彻底确立了自己国际关系专家的地位。最终,这促使他把自己成功的学术生涯放在一边,走上了政坛谋求发展。1960 年,纳尔逊·洛克菲勒在共和党内竞选总统候选人时,基辛格担任其外交政策顾问。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个主要政党每四年都会举行一次党内“初选”。随后,两党各自选出的最终候选人在11 月的大选中对峙。基辛格非常欣赏洛克菲勒,然而后者未能在 1960 年的共和党初选中获胜。在接下来的1964年和1968年的竞选中,基辛格继续辅佐洛克菲勒,但也均未能竞选成功。

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赢得了共和党初选以及最终的大选。尼克松很赏识基辛格的才智和外交政策经验,因此邀请他担任国家安全顾问以及国务卿的职位。

基辛格宣誓就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务卿,尼克松在一旁见证。基辛格的母亲为其手持圣经。

基辛格最初并不喜欢尼克松。他甚至表态尼克松是“最危险”的总统候选人。然而,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基辛格承认尼克松比他预期的要沉稳老练。加上毕竟是总统的任命,基辛格终究还是接受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基辛格同时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是那个时期美国外交场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参与了美国同许多国家的外交,但他在任期内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促成了中美建交。在尼克松政府期间,基辛格在发展中美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影响力在尼克松1972 年访华时达到巅峰。

基辛格在一场革命歌剧表演的中场休息时喝茶,摄于1972年

4.    中美建交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美国与中国大陆的紧张关系持续了20年。但尼克松总统和亨利·基辛格都明白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此时苏联与中国已经不像以往那样亲密友好。因此,1971年7月上旬,基辛格秘密经巴基斯坦上空飞往北京,以期修复中美关系。他与周恩来连续会晤了两天,讨论建交的先决条件。此次谈判漫长而事无巨细,但成果显著,使二人数月后得以再次会面。 1971年10月,基辛格正式访问北京,再续此前与周恩来的对话,并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周恩来总理握手,摄于1972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任上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在七天的时间里,尼克松和基辛格会见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就中美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广泛而诚恳的交流。美国客人们游览了北京和上海,参观了重要的文化、工业和农业设施。访问的最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又称作《上海公报》)。有了这份重要的协议,1979年卡特政府期间中美得以正式建交。美国努力重新与中国建立联系,这对中国、美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尼克松在外交政策事务上完全信任和尊重基辛格,而正是基辛格迈出了如此开创性的一步。

 

5.    与以色列的关系

基辛格也深入参与了美国的中东事务。1973 年,以色列与以埃及和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基辛格即刻飞往莫斯科主持停火谈判。战争结束后,他会见了以色列总理戈尔达·梅厄,并承诺向他们补给军事装备,补偿物质损失。

基辛格、尼克松总统和以色列总理戈尔达·梅厄在美国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摄于1973 年

那年晚些时候,基辛格积极实施所谓的“穿梭外交”,旨在促成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和平。基辛格在特拉维夫、开罗和大马士革之间多次飞行往返,就三国之间的和平条件进行谈判。基辛格敦促以色列将 1967 年战争期间阿拉伯人征服的土地归还,以换取和平。以色列最终同意将西奈半岛割让给埃及,使两国自1977年开始达成长期和平。

 

6.    卸任国务卿之后

在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期间,基辛格在全球从东亚到中南美洲的外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于 1977 年卸任,开始在乔治城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学院及其最重要的政策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工作。

不久,基辛格创立了他自己的咨询公司基辛格事务所,把他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投入到了商业领域中,继续发挥作用。基于对国际地缘政治的了解,他们帮助客户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并指引他们遵守各地政府的规章,以期取得商业成功。除此之外,基辛格还经常担任政治家们非正式的顾问和导师,这其中包括了自他上任以来的大多数美国总统。

 

7.   《论中国》

在政府任职期间,基辛格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知识和经验。他出版过十几本书,详细介绍他的职业生涯,并阐述了他对一系列国际关系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他在 2011 年写作了《论中国》,该书于 2012 年出版了中文版。这本书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外交和历史,讨论中国 3000 年的历史如何塑造了中国现代的外交政策。它还详细描述了基辛格促成中美建交的个人工作经历,包括与周恩来以及最终与毛泽东的谈判。这部融合了中国历史、外交政策和个人回忆的著作是对基辛格与中国之间外交生涯的完美总结。

基辛格和他的妻子南希与他们的狗,摄于基辛格的公寓,1978 年

当毛泽东在北京回见基辛格夫妇时,他对基辛格夫人比基辛格高非常惊讶。

8.    基辛格的犹太人身份

亨利·基辛格的一生与他的犹太人身份之间关系微妙。他在正统犹太社区长大,学习犹太教课本。然而,他个人在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与犹太社区联结并不紧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基辛格亲眼目睹了纳粹德国的极端反犹太主义迫害,这可能对他个人与犹太教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他在美国政府的职业生涯中,也经常因为遭受反犹太言论而感受到压力。他那一代的许多基督徒,甚至如尼克松总统,偶尔会随口发表常见的反犹太言论。例如,尼克松曾抱怨过“政府里全是犹太人”,仿佛他们在搞什么反美阴谋。尼克松甚至说过“大多数犹太人都不忠”,这也是一些偏执自大的美国人有时会说的话。尼克松和政府中的其他人偶尔会因为基辛格的犹太血统而质疑其对美国的忠诚度。尤其是在与以色列打交道时,基辛格似乎觉得他需要刻意证明自己没有偏向犹太民族,或给予他们过于优惠的条件。为了减轻外界对于他(以色列和美国)“双面人”的猜疑,基辛格似乎付出了格外的努力以表明自己不是“太犹太化”。或许是贯穿他职业生涯的这种恶劣的环境,以及他在纳粹德国的创伤经历,使得基辛格完全认定自己是美国人,并始终与犹太社区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