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search

YU News

YU News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一部分

 

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一座照亮人类科学发展的明灯,但他更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和社会运动者。他的一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并先后生活于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以及美国。身为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深刻体会到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负有怎样的责任,还深知平等和人权的可贵。他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曾数次公开发表反战言论,其中包括知名的1955年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各国人们团结起来,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继二战之后发酵。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一部分

作者:孔慕仁教授、张博蓉

译者:李梦晨

 

 

 

1879年3月14日, 在德国西南部古城乌尔姆的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犹太家庭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母为他起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意为“光明而聪明的,人类的守护者”。而事实证明他无愧于这个名字,从他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以及奠基人,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80年,爱因斯坦家族在阿尔伯特一岁时搬离了乌尔姆。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在身为音乐家的母亲的引导下,他自小学习小提琴,在十四岁时就能登台演奏了。1896年,他只身前往瑞士,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并在9年内,于1905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相对论。从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沙文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5年,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迁居美国,出任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

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一座照亮人类科学发展的明灯,但他更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和社会运动者。他的一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并先后生活于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以及美国。身为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深刻体会到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负有怎样的责任,还深知平等和人权的可贵。他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曾数次公开发表反战言论,其中包括知名的1955年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各国人们团结起来,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继二战之后发酵。

以下是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有趣知识,这些轶事或许能使您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和他的犹太族裔身份。

一、逃离纳粹

1913年,爱因斯坦被推选为著名的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作为最高产的科学家之一,他还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德国带去了诸多殊荣。

爱因斯坦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年(1921年)的一副肖像照。摄影师:Ferdinand Schmutzer(奥地利)。

大约10年后,纳粹在德国上台。尽管当时犹太人已经在这个国家生活了数百年,并在诸多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纳粹仍将他们视为异族并加以迫害。1933年,所有的犹太学者都德国的大学开除教职。1935年,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国籍。

1933年,爱因斯坦正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他意识到回到德国对他来说是一个过于危险的决定,不仅仅是因为他犹太人的身份,还因为他是纳粹非人道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持的反对者。纳粹分子试图将所有反对者赶尽杀绝;面对爱因斯坦的反对,他们也试图将他处死。他不在德国的期间,爱因斯坦得知纳粹没收了他的银行账户,洗劫了他在德国的家,还发布了一张他的照片,上面写着“待绞死”。纳粹政府还曾悬赏2万马克刺杀爱因斯坦(在当时相当于5000美金,结合美元通胀率计算,1933年前后的5000美金相当于今天的1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65万元)。爱因斯坦并不是自满的人,却也不乏幽默感,他对此评论道:“我都不知道原来我值这么多钱!”

爱因斯坦曾在比利时住过一段时间。但比利时和德国距离非常近,当1933年他的一位朋友在捷克斯洛伐克遭到谋杀之后,他明白自己仍处在危险之中。英国政府考虑到其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协助他转移到了英国乡间的一个秘密点别墅。

这张照片摄于1933年,展示了爱因斯坦和他的助手在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时,由持枪的英国人守卫着。

 

也是这一年,爱因斯坦漂洋过海,安全抵达美国,并于1935年成为美国公民,一直到他1955年去世。

 

二、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

和生活在20世纪早期的许多德国犹太人一样,爱因斯坦并不恪守古老的犹太人传统与习俗,但他非常认同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关心着那些在欧洲受到广泛迫害的犹太同胞的困境。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反犹主义早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于欧洲,犹太民族是被仇视的宗教少数族裔,他们总是被视为外来者。在当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年轻犹太人们看来,要解决这一政治软弱问题,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以色列建立一个独立的家园,一个像古以色列一样独立而繁荣的国家。这一运动被称为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旨在支持犹太人回到以色列古都锡安,即耶路撒冷,重建犹太家园。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Weitzman 1874-1952年)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犹太裔化学家,他与爱因斯坦是交往密切的好友。作为世界锡安主义组织的主要领导者,1921年,魏茨曼与爱因斯坦一同前往美国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筹募资金并争取政治支持,他们的行为正如孙中山在1911年为辛亥革命奔走一样。

这张照片是爱因斯坦、哈伊姆·魏茨曼及另外两位犹太复国主义领导者的合影。照片来源:世界锡安主义组织。

这张照片摄于他们乘船抵达纽约的时分,一起合影的还有爱因斯坦的妻子埃尔莎,以及魏茨曼的妻子薇拉。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哈伊姆·魏茨曼因为他出色的领导能力被选为以色列首任总统。1952年,在魏茨曼去世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到了出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彼时,他正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研究教授。总统在以色列只是一种象征式的职位,通常由能够体现犹太传统道德和愿景的人担任,在全世界范围内光荣地代表犹太国家。爱因斯坦回绝了这一职位。在致以色列外交部长的回信中,他表示了对未能履行国家义务而感到的深深愧意。但他也解释说,即便是这样一个象征性的政治职位,他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他相信自己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才能对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早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们就开始探索犹太学术力量在以色列故土上的发展。爱因斯坦和魏茨曼同为犹太裔科学家,两人的职业生涯又同样始于欧洲,并对反犹太主义都有着切身体验,因此,两人共同致力于在以色列建立起犹太人的科学团体和教育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和许多伟大的犹太学者、科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合作,这其中包括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马丁·布伯,建立起了后来被称为希伯来大学的院校。经过多年的筹划,这所大学于1925年4月1日正式开放,以促进科学发展和全人类的学习,摒弃种族、宗教或性别的歧视为要旨。

这幅画作描绘了1925年4月1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开学典礼。落座于台上身着鲜艳色彩的是各国政要,穿着红色长袍站立演讲的人是巴尔福勋爵(Lord Balfour),他是英国国会议员,为犹太人在祖先的故土建立国家提供了帮助。在当时,这片土地处于英国管辖之下。

 

尽管爱因斯坦没有亲自前往以色列参加这场开学典礼,但作为希伯来大学董事会的成员,他参与制定了学校的学术政策。这所大学是他一生的重要事业,他将自己生前身后的文学遗产全数捐赠给了希伯来大学图书馆。位于耶路撒冷的爱因斯坦档案馆中,收藏了爱因斯坦的手稿、笔记、记录、私人文件等等,甚至还有他的情书。

在下一篇博文中,我们将对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他对犹太人的贡献还有他和美国最著名的犹太大学叶史瓦大学的特殊关系展开讨论。叶史瓦大学是笔者自1988年以来一直任职的大学,也是中犹文化交流会的主办方。这一交流会旨在在这两个古老的民族文化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写到这里,不禁遐想爱因斯坦会对我们的中犹文化交流有何看法?